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向大家汇报,稍稍有点紧张,因为我还不太习惯站在这样一个大学的讲台上。虽然做演讲做过很多次,但是一般都是我站在上面讲,然后听众在下面听,然而今天是你们坐在上面“虎视眈眈”地看着我,我又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所以我有点紧张。
能到学校来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也时常在思考,作为一名一线的设计师,我能贡献给大家的是什么呢?我想大概也就是我的一些工作经验吧。在十几年,将近二十年前我也跟大家一样,坐在下面听我们以前的一些老师讲述他们的一些经验,从他们的经验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他们的一些观点甚至到现在还在引导着我。所以我觉得这是比钱更可贵的东西。那么既然我从过往的经验当中受益,所以我也愿意把我这些年来所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奉献给大家。现在我放松一点了,因为我听到了你们的掌声,看到你们在笑了。
今天我讲的是设计策略。对于设计,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觉得一种固定的风格可以用到很多的地方,有些人觉得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方式。很多时候它有自己的一些东西,很多时候甲方又会给我们很多东西等等。那么当我们遇到这么多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设计师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当中可能有一种,或者有且只有一种是最合适的。用这种最合适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就是最合适的策略,所以这么些年来我一直用这种方式跟我们的客户去打交道,如果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全面的方式去思考设计本身,就能超越很多固有的风格,超越很多我们过往的一些经验。
今天既然是到学校来,我也不想谈论很严肃的一些东西,因为我不太适应,再者我也不是专业的老师,所以我想把气氛搞得再活跃一点。我们从一个游戏开始吧,我认为在所有的学习方法当中,体验式学习是最好的一种。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别人告诉你怎么骑,你永远骑不会,但是你摔俩跤之后就会了,而且一辈子不会忘;游泳也是,可能你在陆地上训练了很多时间,动作标准,但一到水里你就沉下去,但沉两次之后你就学会了,并且终身不忘。我觉得体验式学习是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其实设计就跟游戏一样,是一件很好玩,同时又需要很多创意的事情。我只是先做了一个引发,实际上在设计当中也是一样的,要先受到某种启发,激发出灵感才会有很多创意。难道只有这种方式吗?
其实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创意的一种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创造无限可能。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就是要超越主观和客观的一些限制,我觉得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在跟学生的交流当中能够不断的启发,启发学生自己到达一个高度。所以我认为我是有做老师的这样的一个素质,因为我父母都是老师,可能是我继承了他们的一点基因。
设计就是一个从B到A 的过程,B就是before ,A就是after。
我的礼物是什么呢?是我写的一本书——《From B To A售楼处》,我在这个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本关于售楼处设计的书,这更是一本关于设计策略的读本",我把售楼处设计看作是一个载体、是一个专题,我把以前我在一些过往案例当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是如何解决的,汇聚这本书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设计的一些思考,创意不是简单的追随这样一种形式,而是要放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有策略性地解决问题。 我介绍我们公司团队的方式,也是跟刚才大家玩的这个游戏一样,就是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从B点到达A点,然后我们把它拍下来。
他们的姿态是各不相同的,都形象地展示在这本书上,非常有意思。我们就是颠覆了它原来的一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头像。在书中我也提到了作为总监,我必须永远比别人多一招,我总是最后走出来的那一个人,当所有人的方式都行不通的时候,我必须就还有一招,所以我就让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
这本书中的每个案子都有一个论述,比如说第一个是线条的韵律,那么第107页是“榕湖把什么带给成都人民”,实际上是带着更多的这种营销策划的一些观点在里面。所以呢设计是一个分析各种可能性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超越主观设限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积聚式的头脑风暴。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后再添加客观的一些限制,比如甲方的需求,预算等等,然后我们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法,这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所以设计是一个特别强调分析的一种策略。许多成功的设计就是因为策略的胜利。
在苏州,有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他就是苏州人,对吧!大家熟悉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他设计的。我特别喜欢他是因为他脑子里充满了策略,我引述他的一句话“建筑设计中变化多端的各种可能性是最有意思的”。刚才大家看的各种可能性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我刚才听到很多同学的掌声,因为每一种可能性都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思,然后每一个问题都充满了不同的挑战。
那么我简单看一下他过往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只是他所有案例中最成功的,最成功是因为他的策略成功,所以在国际竞争当中他能拿下这个项目。罗浮宫作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但是它要扩建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的地方,那么如何在新馆与老馆之间产生最好的联系呢?既要保持原来的这种老馆的风格,又要使新馆不要太突出,所以他用了透明的金字塔去削减它的体量,然后把新馆的面积都放在了地下。所以他的这个建筑实际上是像一个雕塑品一样放在一个古老的罗浮宫的前面,鲜明的对比,非常有新意,我觉得他的这个策略很成功。可能别的建筑师在形式的处理上会比他做得更好,但是他的是最适合的,因为他的设计使得视觉重量更轻,同时对原来的老建筑的破坏又是最少的。
还有一个博物馆我觉得应该也是非常好的,在日本的一个山里头。你知道贝聿铭这个华人是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的,他的一些创意是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先抑后扬的境界是非常好的。它解决交通的时候,不是开一条路,不是挖一条路,不是盘山路,而是直接挖一个隧道过去,隧道里面不是直的,是一个弯的,因为它是不让你一下子看到对面。这是一种非常东方的设计思维。尽管它非常的现代,你看,这是里面的它的一些情景,光,刚才看到的仿佛就是光,

光是有很好的指引的作用,到了洞口才能看到在远处有一个建筑伫立在山上,搏求着与自然最好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也是如此,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得到它跟环境的关系,它并不突出自己,但是以自己独特的性格,屹立在那里。所以说我觉得它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形象,但是又不完全的突出自己,尽量跟旁边的建筑产生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非常的巧妙,作为一个东方的设计师,都应该学会如何跟环境和谐相处,这是东方人才做得到的。
我去看过一些像扎哈·哈迪德这样的炙手可热的海外建筑师的作品,比如说在罗马有一个machine美术馆,当我看到这个建筑的时候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强奸,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建筑,一个古老的建筑,但是她的新的建筑以一种非常富有力量的姿态骑在这个老建筑上面,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跟周边环境的关系,唯我独尊,当记者问到扎哈“你是如何考虑跟周围建筑的和谐关系的”,她很强势地说:“如果周边的都是一堆狗屎,难道我也要跟它协调吗?”这是非常西方的思想,如果是一个很东方的设计师,他会找到一种很和谐的处理方式。
所以我觉得贝聿铭他的最大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恰到好处的解决问题。一个很好的理念,有策略性地找到每一个设计的关键。比如说罗浮宫如何在新与旧之间产生一种彼此的呼应,在美术博物馆里面他又是如何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创造一种很美的意境的?在苏州博物馆里面他又是如何在去创新传统的东方元素的同时,跟周边环境取得和谐一致的?那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个贝聿铭是非常具有策略思考头脑的这样一个设计师。这也是他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做全方位的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
设计师的意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是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这一两年我经常往返欧洲,主要是去意大利的米兰,在做一个学习的进修,那么其实在所有的课程里面我最关注的是一个叫战略设计的一门课程。就在欧洲的这个学院里非常讲究一种叫战略设计,当然这个战略设计很多时候是来自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会用到战略设计,比如说企业的目标,你的独特的定位在什么地方以及延伸到开发产品,我的产品出自这些战略设计,但是我把它用到产品之后,它在市场当中所能够占据的一个市场的地位,它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在眼前。
对于室内设计领域来说,战略设计这个概念有点大,实际上也就是指的策略。可能这一个单一的项目对很多更高的战略性的设计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很小的一方面,但是却非常的重要。你的策略一定是跟你的战略有密切的关系,只是说范畴稍微小一点而已。历史上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疑兵之计实际上都是一个一个的策略。他之所以成功,我觉得是因为他抓住了一个特别主要的矛盾,然后开启了创意思维。你想想那如果按常理的思维,没有箭,找工人去做箭啊,但怎么可以想到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向别人借箭,就让他们送上门来,哇,我觉得这个想法太妙了,所以诸葛亮是一个特别牛的设计师。如果说,按他的策略思维,手下有很好技术团队的话,他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在设计当中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当碰到问题的时候用积极开放的思维去做一个思维上的头脑风暴,然后去找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效的方式。设计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做一个设计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抓住主要的矛盾,去开启创意思维,所以你做的东西可能会和别人稍稍有所不同,如果你的理念跟别人不一样,你的设计也会随之迥异。我在这个设计执行部的时候,我都会跟我们的设计师说每一个设计都有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矛盾。那么如何去找到这样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做这样的一个分析。比如说,人文历史、气候条件、市场定位、投资预算、基地环境、建筑格局,功能的合理性、舒适性、创新的体验,同时兼顾情感的需求。
那天陈光雄先生,台湾的一个设计师,他讲的就是关于环保的一个建筑,实际上他就是抓住了关键的一点,就是气候条件,做了很多的文章。比如说他对建筑的布局,它的光照的强度,冬天它的光线怎么照过来,然后夏天它的阴影又是怎么样的,考虑了很多很多的这样的因素,所以他做的东西非常的节能环保。
他还放了这样的一个画面,就是在赤道上的新加坡和亚热带的香港、纽约还有芝加哥,这几个城市的当下的建筑形象都是一样的,都是光光的这样的一个玻璃幕墙,全世界就是一样,就没有差异性。因为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气候条件,当然不会有差异性了,以这样的建筑形象,全世界放过去都是一样的。那么实际上真正的地方特色确实是在长期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当中,结合它的气候条件,人文历史,产生独特的建筑风格。
如果我们在未来的设计当中,都能够去挖掘所有的这些很客观的条件,那么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有特点的。所以那时候可能苏州的建筑形象跟广州的不一样,跟香港的也不一样,跟其他任何地方都可能是不一样的。现在是越来越雷同了,因为它没有做很多的分析。
所以一直是有这样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公司一直就是把设计策略放在第一位,策略为先。我上次听一个设计师说他在杭州做了一个餐厅,拍的照片非常的漂亮。后来有一次我在杭州出差就打电话给他,问餐厅在哪里,也就是大概半年之后吧,这个餐厅就关掉了,为什么呢?运营情况非常的不好。照片拍的非常的漂亮,但是呢人进去不舒适,而且没考虑地段、它的周边的人群,还有诸多的因素。
如果一个设计光是为了漂亮去做,这个设计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所有的东西在半年甚至三个月就销声匿迹了,不是一个持续的经营。所以我觉得这个在设计过程当中,最最重要的就是设计策略,你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方式,去进入到设计的一个具体的运作之中,最后才是材质、色彩光影,再才是漂亮的图片,那都是后面的形式上的一些处理。
我今天也带了几个案例过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我这几年因为地产的发展,我做了很多的售楼处,我想拿这一个案子跟大家做个分享。如何去做它的独特性,使它区别于西安本地的一些售楼处。他们都是想楼盘里面非常的热闹,显得这个楼盘卖的很好。所以它就一定要先搞得花里胡哨的,事实上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人多并不能证明你把你的销售做得很好。销售做得好,很多时候跟价格因素有关系,假如说你十块钱你卖两百个,我两百块钱我卖两个,我就可能比你前面那个情况来的更好。那么一些著名的国际品牌专卖店往往通过简洁精湛的工艺、对细节的重视,来营造富有品质感和时尚感的空间,让人对商品的品质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激发消费者以一种追求的心态来关注品牌及商品。
我们来看一张图片,非常的干净,非常的简洁。


那你不觉得这样一个东西很上档次吗?这是一些光的运用,营造一个品质优雅的售楼环境,是我本案中想要达到的效果。我们要让购房者在“优尚国际”的售楼里面产生对未来产品的信任。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才能定位出来这样的一个国际化的形象。这当然在很多的一些技术处理上我做了很多的细节的功夫,比如说我的很大很长的楼梯,实际上它是解决九十公分的标高的一种方式,比如说那个九十公分有大概五六步的这样的一个台阶,可能就是一段,但是我把它拉长之后,它就不仅仅是楼梯的功能,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高差问题,还具有展示性,而且有很好的视觉的引导。然后我们给它策划出来就是做了一个很长的台阶。
大家其实都有一种体验,我们去看模特表演的时候,它是做了一个很长的台子,然后下面坐着很多的观众,是长条形的。当售楼处里面我们引用这样的一个形态的时候我们可请一些模特过来在这个台子上做一些模特表演,正符合它作为一个营销的手段,带着这样一个很好的可能的形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坐在这个台子上,就像你们看着我一样,大家待会儿从效果图上可以看出来,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我们在台型上做一些灯光的处理,这些具体的一些手法的处理就做的比较轻松、比较现代一些,在这里面我用了一些灯光,用一些通过变换的灯光产生一些有意思的不同的感觉,比如说它灯光片上一些颜色的使用,看一下完成后的场景。




在真实的场景里面因为有灯光质感这些很细腻的一种表达,所以它往往比效果图来得更有氛围。
我们把这些椅子撤掉的时候,就是搞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请一模特过来,模特可以在桌子上做一些表演,观众就可以坐在台阶上,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体验嘛!这些东西也就来自我们平常活动当中的一些体验,把这些体验带到我们的设计当中,就会变得很深动。

那么最后做出来之后它的销售也觉得蛮有意思的,在西安这种地方它能够产生很多的话题,楼盘也卖的非常的好,那么这儿就是创造性的解决踏步的一个问题,而且介入了一种活动,一种可能性,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楼梯的处理,这些都是策略下面的一些手法,平时我们训练的时候就可以做的。我们特别喜欢用一些光去表达,比如说光打在玻璃上或打在一个柔软的织布上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漫反射。

我们有个中信惠州水岸城的一个售楼处,是一个新古典的这样的一个楼盘,但里面有一个蛮现代的售楼处,是一大一小,两个圆蛋。

所以我们把右边这一个做了一个展示厅,那边做了一个稍小一点的展示厅和签约的地方,二楼有个挑空的部分,因为惠州是在离深圳大概有一百公里的这样的一个三线城市,所以他们的销售给我们的一个概念就是要做一个欧式的售楼处,那我说在欧式的一个售楼处里面,其实跟你这个建筑是不搭调的,所以我在这个里面我一定要找到建筑跟室内的一种联系,不然你说很现代的外观里面包了一个很腐朽的心脏,那你觉得好玩吗?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能干得出来的。
但是它说如何去适应当地人的审美,欧式的东西他就觉得比较的高档。那么这也是营销的团队所固有的这样的观念。因为实际上框框没有被打破,欧式代表的就一定高档,高档一定要用欧式去表达。实际上我做了稍微偏一点古典的现代的东西,就像是搭了一座桥梁做了一个嫁接。


用了黑白灰的一个色调,特别干净,这是个小圆的部分。

刚才那个是大圆的部分,这是VIP室。

完成后的场景,就是这样。

那么用一些灯光的不断的强化这种延续的关系,所以这里面长得跟建筑衍生的这种补集之间的联系。
这是刚才那接待室那前面,它在实施过程当中我还是带回来的更多一点欧式的表达,在材料选择上也是比原来的更温暖一些,这也是做的一个适当的补集,在保证自己的框架完整的前提之下做的一个妥协。

这是武汉福国际城的售楼处,这个里面我们是从外建筑结构里面找到的一些灵感,对里面的形式处理产生一定的启发。外面是一个圆的,然后几个方块,彩色的形体,组成了一个商业街,售楼处就在这个圆心的部分,看得到这个圆心底下是一个斜插的交叉的几个柱子,这是一个基底。要做一个很现代的一个商业街的形象,那么在这里面的话,我们借用它里面的一些建筑的语言,就刚才那个柱子,去做里面一些形式的构成,那么大家都看得到就是说在最上面的一个就像胶囊一样的东西,就是我们仿照里面的柱子做的,它不是一个结构的支撑体,它是一个围合空间的这样的一个元素,同时呢也是一个发光的装置,然后这里面我们用了他们的一个路网。这是效果图


大家看得到就是那个斜的那几个东西(见下图)是一种发光的一个装置。

它是围合了每一组的洽谈区域,一个相对灰一点的底下打灯的这个直的部分,那么就是它原来的柱子,完成后的场景,那完成后的场景会感觉更生动一些,会看到就是硕大的这样的一个发光的装置,引导了这样的一个里面的空间秩序,这张图是非常的明显。


所以就是说我们对一个里面的空间的形体的构成,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一个方式可以寻找,有些是从客户的层面给我们的一些东西,有些是我们分析得来的一些东西,有些是从建筑本身,有些是从人文历史。几个斜的发光的柱子围合的每一组的洽谈的区域,使得坐在那里面的人非常安定,容易坐下来去跟我们的售楼处去做一个交谈。

我以我们公司的这样的一个办公室的设计作为最后一个案例,我们公司它的楼层比较特别,四米八的层高,四米八的层高实际上很尴尬,为什么尴尬?因为去掉楼板去掉梁,那就是四米二,那地面还要有贴砖啊、垫层啊之类的那么就是大概的四米一多点,如要搭两层的话,上面就非常矮,那如何才能让人进去感觉不那么压抑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让楼板做的最薄,如何像一张纸那样,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后来我们就把楼板做的仅仅只有十公分,用钢结构搭的,我整个的楼大概有三十层吧,我的楼板是做的最薄的一个,别人进去都觉得我们公司是比他的公司要大很多,但实际上里面是有秘密的。最关键的是把楼板做薄,第二个是用白色,第三个用最简洁的方法做,还有增光的效果。另外还有里面的空间的分隔,让它最通透。
这是我们的前台的形象。灯光是往上的,这样就可以抬高片面,中间这一条横着的线条就是我们强化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楼板的厚度,仅仅只有十公分。你看我前台顶上是没有灯的,我是把这个在很小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在地上挖了个槽,把光线传到上面再反下来,在这里面是做的非常的小心。

我用小心这两个字是因为里面必须很谨慎的处理每一个东西。因为如果楼板再加厚一点点,差之毫厘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的,再比如说里面地面没有再贴砖,而是直接涂平,把空间尽量地展开。我的前台和会议室是连着的。

但是我平时把它打开,那么我那扇门,就是那个框看得不清楚,黑乎乎的,那里是有一扇门,是可以把它转过来,就是有客户来是可以关上的,是大概有三米的一扇门,它转过来之后就是一面墙,这是我的前台的一个部分,大家可以看得到这个门是可以转动的,当需要私密性的时候我们把它转过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这样的一个会议室,平时打开的时候光线可以照进来,很舒服。
所以你看我们在形体的处理上我们就做的非常的轻,不会有任何的一个重量,那么在四米八的这样的层高之下,你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压抑,然后就考虑极度的放空,使得你再两米左右的空间里到另外一个空间里有一个适当的释放,所以在“抑和扬”的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我们在局部在靠窗边的部分是把它全部的放空,那么这样的在不同的空间里有不同的体验,有紧张的也有比较放松的。人的活动本来就是不断的变幻的,也会产生很有意思的这样的一个空间的感受。所以每天来上班这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总结下,在设计过程中,抓住核心的矛盾,挖掘众多的可能性,选择合适的解决之道,我称之为“设计策略”。那么实际上就是在每一个案子里面真的我们要选择一个核心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最好最合理的解决了,那么这个设计就成功了。有时候设计是一个取舍的问题,首先要找到最主要的矛盾。
回顾一下刚才贝聿铭他要解决一个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就是说用最弱的体量,用最吸引人的这样的方式来标注它的存在,所以呢从两个之间他怎么解决,他想到一个透明的金字塔。在我的其他售楼处里面,我同样会应对很多客户给我们的要求,我们都会用这种方式把这些矛盾给化解掉,然后在里面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在我的办公室里面,我也抓住一个最主要的矛盾,如何不压抑,把这个如何不压抑做的更纯粹,也就成功了。
这些都是我在设计当中的一点体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用这种方式来告诫自己,设计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这样,我只找关键的一个东西,其它的东西都是次要的,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演讲——“设计策略”,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