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国室内设计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关键词:旅行,思想,设计,气质美学。
 
 
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分享在旅行中的感悟。

当你的设计倡导和你的生活方式无缝对接的时候,你才称得上是设计师。没有这个基础那只是舞台化过妆的小丑,表演会让自己迷失在哗众取宠的聚光灯下。

我现在就在表演,站在灯下为大家表演。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一个纯粹的设计师。
设计师与生活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初初涉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深入进去,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到了后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设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如一位设计大师所言,设计从原点开始,到原点结束。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这么地和生活不可分割,并具有一时的并在性。

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一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旅行,一个是思想,一个是设计。

先说旅行。这些照片是我在全世界游走,徘徊时拍下的。这里我走了几趟线,首先是当代建筑这条线,谁拿的普利策奖多,我就沿着他的作品走下去。

我不认为我的设计里面能剥离掉我们的传统,因为血液是换不掉的;我也不认为我做不好异域文化的空间,因为那只是专业的备份;我更不认为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论能回答当代的设计问题;多元共生的设计思维让复杂性的特质得以多角度呈现,是解决在文化或设计上差异性的关键。这是我读了黑川纪章的《新共生思想》得到的感悟。

这些是苏州园林的一些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想找到我当时在做的一个项目——“荷塘月色”的落脚点。这是我对密闭空间的一个探索。我们用树脂材料,科技的灯光营造中式的空间,它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室内设计师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墙的“限制”,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换种思维方式思想——我们到底设计的围合是什么?我们围起来的是空气——我们要设计的其实是空气——那种我们可以呼吸到、感受到的——一种氛围才真正是我们要设计的,它们同时又是不着痕迹的。

我们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方法,体系和理论。到最后,设计就是一个无招胜有招。

参观过多个空间后,印记中的空间碎片,会形成理解这个空间的符号学;这些符号本身是特定环境下的唯一产物,在方案时,它会有意无意活现在思维中。屏蔽不用,合理摘取,充分还原。对于碎片的整理和再思考,变成了设计和生活中的感悟。这些碎片逐渐串联的时候,就能成为自己的思维线。设计师可以没有理论,但不能没有理论体系。

我今天带给大家的,都是我去过的建筑。我在博客里写过,《现场是建筑的永远》。你没有去过现场,你再对建筑发表评论,我认为那都是胡扯,没有任何依据。因为建筑或者室内,它必须通过空间的体验和游走,形成感悟和变化的一个综合结果。
下面我谈谈思想。

实际上,对传统的继承不只是继承眼睛能够看得见的形态或建构,也不仅仅是建构方式几何美学化的当代处理,还应该继承生活方式、习惯、审美意识,感受性、情怀,这些看不见的部分更是我们的重点,咬文嚼字变成了对传统继承,思想进步的第一要素。也是对气质空间美学追随的重点。

巴拉干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位建筑师,他自己的住宅,被选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除了是空间的还是音乐的,是用水来演奏的乐曲。墙的重要性在于隔绝街道外部的嘈杂,街道是带有侵略性的而墙则为我们创造了宁静,在这份宁静中用水奏响美妙的乐章在我们身边缭绕。”这是巴拉干的话,他的建筑感情饱满,宁静而充满可以被感知的信仰因子,美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我现在就在想,如果让我做一个夜总会,我能否把他做得很宁静。我有意愿去做一个宁静的夜总会。

我一直认为气质美学在当下应该被更多地倡导,而不是几何美学与建筑美学。我的理解是,在一个空间当中,没有任何依托传统文化的建构,它只存在于你在此空间走动后心灵的体验。如何剥离所有的建构之后,依然能给你带来东方体验,这才是设计的境界。

传统空间的再拷贝和简单显性符号的罗列只能是特点空间的需求,而不应是我们倡导的方向。我们思考的重点,还是气质美学的范畴。佛经讲到的无,巴拉干讲到的宁静,黑川纪章讲到的空寂,都具备了华丽和简朴双重的审美意识。

设计师需要把自己从文化的东或者西的基础平台上跳出来,自己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体系的建构,是基于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设计思维的复杂性和设计精神的悖谬性很重要。它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我们设计师的工作,就是从最感性到最理性的一次巨大跨越。

所以一个有生命力的室内设计,应该包含着对社会的理解、对建筑的理解、对文化的思考、对人在空间活动过程中产生细

情感的悉心呵护,以及对艺术精神性的再现,生活方式的置入和对材料生命的认知。

我认为做设计不应只看市场的短期反应,而应着眼于长远的普世性的理想。并认为若每一个设计师都坚持这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就会确切了解到设计意义的所在,从而进入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我们现在是不是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们还需要努力不把市场的短期的反应,作为我们设计的指导。而我始终努力去提倡的,是设计的气质美学。

(以上摘“中国室内设计再定义”学术交流论坛,上海站)

 
版权所有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Copyright @ 2007-2013 www.ciid.com.cn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0号国兴家园4号楼2406室 联系电话:010-51196586 邮编:100044
京ICP备05083937号,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