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设计书刊 >> 中国室内>>保存“三线”记忆,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保存“三线”记忆,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定稿封面-2.jpg

文 编辑部


705 厂再生设计工作营的成果经过扩展和深化,可供西部“三线”地区城镇建设的决策部门、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者、建筑师、规划师和广大学生参考。

青海聚集了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许多国防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如今大部分都废弃了,亟待转型利用。《青海大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书以青海大通光明化工厂(705 厂)及其附属厂为主体对象,以 2014 年青海大通工业遗产再生设计营的成果整理为基础,以点带面地深入剖析了西部 “三线”地区工业遗产,特别是青海“三线”军工遗产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通过学者和当地政府及民间力量的多方合作下的新“三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探索西部开发新战略下青海“三线” 工业遗产在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的命运和出路。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较东部地区相对落后,因此加速西部地区发展在我国始终有着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它是缩小地区差距,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重要保证。

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建设工业基地。青海的军事工业、核 工 业 以 52、56、221、701、704、705、 706、805、806、535 等工厂为代表,这些企业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海工业强县大通县就留下了这样一批“三线”军事工业遗产。20 世纪 90年代,这些“三线”军工厂大都转产改制,留下了一批旧厂房处于弃置状态。这些承载着几代人梦想、奋斗和记忆的历史空间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中逐渐被人遗忘,亟待抢救性保护与再利用。

2011 年,作为青海工业强县的大通县启动了东部新城建设,主要以科技、文化、体育、教育、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实现省委、省政府关于“大通要在全省东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领跑作用”的总体要求。然而这些军工企业都属于国防保密工业,加上区位分散隐蔽、停产废弃多年,许多人并不认识它们的真实面容和历史价值。

5期定稿-10.jpg

01 ~ 02 调研汇报  03 705 厂区平面图  04 ~ 05 汇报研讨

为了进一步推动 705 厂的转型和盘活,使之带动其所处的东部新城经济和城市发展,2014 年 7月,左琰、杨来申发起并联合大通县政府举办了一次针对 705 厂再生的设计工作营,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集聚大通,在短短的 8 天时间里在厂区展开现场记录和调研,并根据当地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特点为政府出谋划策。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生产重水的大型企业,705 厂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其遗产价值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尚未被充分认识。设计营期间,学者和政府充分沟通,对705 厂的历史地位和再生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设计营因结合了高校和政府的资源优势,在规模、方式、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青海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对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更好地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意义。


当前,国家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发展中心在西部,“三线”建设与“一带一路”地理分布极为相近乃至重合,通过 “一带一路”,“三线”地区将打破地区的局限性,不同类型的城镇将被重新定位,西部地区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复兴的交叉点上。

《青海大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由青海大通设计营的成果扩展和深化而来,可供西部“三线”地区城镇建设的决策部门、建筑遗产保护管理者、建筑师、规划师和广大学生参考。设计营通过整合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多种力量,将“三线”工业遗产再生纳入到新的城镇发展规划中去,探索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保存“三线”记忆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模式,这正是本书的亮点和价值所在。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学术成果向实施性转化,为青海“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西部再开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本文作者左琰、朱晓明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来申为青海蓝野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